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评论热词>>卧底城管

脸谱、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把责任推给美国政府不是好办法,今后,他们是否会借机联合抵制政府的信息索求?

“棱镜”监控计划曝光,牵扯出脸谱、微软等九大互联网公司。斯诺登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可以直接进入这九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以搜集情报。日前,部分网络科技巨头发表声明,虽否认政府可以直接进入公司中心服务器,但承认配合了政府的信息索求。微软公司声明说,2012年下半年该企业收到的政府信息索求,总共涉及3.1万用户账号。

互联网巨头们看起来也很无奈。根据2001年通过的《爱国者法案》,为了防止恐怖主义,警察机关有权搜索公民的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曾经有雅虎这样的公司试图予以抵制,但最终归于失败。

斯诺登事件,暴露了美国互联网企业的两难。或许,在很多时候,用户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但问题是,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美国人或许可以接受为了美国的国土安全,牺牲隐私权益。可其他国家的网络用户一定不会这么想,但他们却也受到美国政府的监控。谷歌和微软都曾公开承认,政府可以获取网站的欧洲用户信息。

把责任一股脑地推给美国政府,是推卸责任的办法,但从长远看,相关网络巨头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它们丧失的是信息安全信誉,就算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也没有用户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处于监视之下,监控也得有边界。

美国网络巨头是否会借机抵制政府信息索求,或敦促国会修改《爱国者法案》?新一代互联网,数据安全和隐私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之前互联网还只是人类家园的一个角落,那么现在,谷歌和脸谱们想干的则是在网上重建一个人类世界,它们劝说用户把全部数据都放在云端。但如果这个新世界的所有“建筑”,都是透明的玻璃房子,谁还会有勇气搬进去呢?

□信海光(媒体人)

在当前的城市管理中,城管和摊贩的矛盾似乎在所难免。层出不穷的城管暴力执法,让城管背负了骂名,由于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城管在积累的社会矛盾中被符号化,成为替罪羊。尽管近年来城管的部分遭遇提升了群体的弱者印象,但除却城管制度存废的讨论,如今的舆论表现,非理性仍然是主流。

这样的舆论氛围,可想而知,对涉及城管公共事件的处理,都应慎之又慎。在延安城管踩踏商贩的事件中,有关部门的一系列公关可谓拙劣,围绕“暴力执法”与“肢体冲突”的争议,他们机关算尽,以商贩的口吻写公开信,试图换取大众的理解。如果说早期在问责过程中,将责任归咎于临时工,依附的是当下的制度现状,尽管有搪塞之嫌,但尚可自圆其说,那么后期的系列公关,无疑让事件节外生枝。从城管暴力执法的视频在网络疯传那一刻开始,舆论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对事件的定性,政府部门的努力,不仅未能扭转相反加剧了围观者对城管暴力执法的怨愤。

有关部门投机取巧转移了民众视线,此前的口水多是针对事件本身,尽管难以招架,但还不算过激,而后期批评逐渐转向政府部门。延安在处理此事件的教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民众对城管暴力执法可能“习以为常”,但政府部门公然敷衍塞责,难免要受到批评。

负面事件处理须谨慎,正面宣传也要讲究技巧。在延安城管事件后不久,武汉城管以另一种极端表现,让网友跌破眼镜。城管摆摊“卧底”,体验式执法,“卧底”一词引发争议,但并不是事件的核心,武汉城管在回应该事件过程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尤其是期间迅即指出“绝不会简单地以‘临时工’为借口撇清关系”,这样的态度难免给人以过犹不及的印象。种种迹象表明,如今有关部门将责任归咎于临时工,很大程度上是制度使然,而非一种舆情应对技巧。武汉城管的这种表态,容易被视为迎合民众之举。

以往应对负面事件,个别政府官员往往担心事件搞大,而此次武汉城管通过其微博,并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等途径,俨然希望把事件做大,于是,此事件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媒体,都将其视为一次炒作。武汉城管的新闻发言人极为无奈,但难掩有关部门在此过程的失当。即便事件不是炒作,但当地为城管打造的形象工程却几成事实。有网友翻出武汉城管近年来执法创新的种种表现,而当地政府部门甚至也如数家珍般回顾上述努力,当年的那些创新曾引发争议,今天又出“卧底”奇招,并恰好在延安事件冷却后不久的时间节点,如何改善城管形象,武汉当有新思考。

  白天着城管制服执法,晚上则换上便装摆摊,武汉一名城管执法队员引起全国网友关注。昨日,武汉城管官方微博回应此事,称当事人是一名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洪山城管人士则称:“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6月17日《楚天都市报》)

  最近一名城管红遍了网络,他白天穿着制度巡逻,晚上则摇身一变成为老板,兜售各种地摊货。当人们还在怀疑此人是否是“临时工”的时候,官方紧急辟谣,验明“正身”。他在体验小商贩生活,为了解商贩的车道占用情况和经营心理,从而更好的管理商贩,服务城市。

  商贩们和城管早已形成“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敌打我退”的攻守模式,关系更是针尖对麦芒,眼里都容不下对方。商贩在惶恐中小心翼翼地经营着微本生意,并随时做好撤退准备。因为他们的存在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车道占用情况一眼望去就能看清楚,有必要花钱雇个城管打入敌人内部刺探“敌情”吗?车道占用一直是城管清楚不法商贩的常用“理由”,其实这是两种路权的斗争,从溯源说来能写成一本书。要想治理商贩占用车道问题仅仅依靠强硬的行政力量干涉是不可取的,要建立疏导机制,比如划分区域允许摆摊,从而为交通环节交通要道的压力。

  揣摩商贩经营心理更是无稽之谈,“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商贩受尽甘苦难道仅仅是为了“图个乐呵”?商贩经营的心理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怎么还用的实地考察?纵使如此没有解决问题,找几本心理学书更是有系统、整合的资料。我不干相信,在夜市摆几天摊就可以揣摩清楚商贩心理。

  综上种种,我更愿意相信城管当“卧底”俯察民情只是公关危机产物。网友质疑,如果不去摆地摊没收的商品怎么办?内部消化胃口也没有那么大。城管也是人,看到办公室里有那么多东西“滞销”就产生了换成钱念头,没成想事情败露,官方紧急回应,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上面这出好戏。

  体验式执法理由比起临时工技高一筹,毕竟是动过脑子,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只是这样的答案不能让民众信服,我们希望日后在执法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管理,在危机公关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公权部门,必须说真话、说实话,不能搪塞老百姓。坦诚待民,重建任机制,共同建设美好城市。

白天着城管制服执法,晚上则换上便装摆摊,武汉一名城管执法队员引起全国网友关注。昨日,武汉城管官方微博回应此事,称当事人是一名优秀城管执法队员;洪山城管人士则称:“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6月17日《楚天都市报》)

“练摊日记”浮出水面之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样也可以”?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入小贩内部,去换位思考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生活,这在理论上并不过分,甚至可以说是创新。然而当一切陈词都曝光在群众发现之后,确实让人觉得半信半疑之感。

武汉城管当着媒体记者的面,甩出了“练摊日记”。客观地说,用这种无伤大雅的方式,完成从城管到小贩的身份转换,民间早有如此建议之声,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本身就是执法者所应具备的情操。

但是笔者依然质疑“练摊日记”的可操作性,因为在城市运营管理的构架中,所赋予城管的,也仅仅是清理整顿那些占道经营的小贩,而再怎么体会这些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和艰辛,都没办法扭转自己也仅仅是个执行者的角色,根本无法上升到能改善小贩生存环境的层次。打个比方,那些流动经营的小贩没有也无力享受固定经营的场所,而在这一块,城管是根本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去“照顾”。同时对于经营领域,审批权都在工商手中,对于像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制定,都不在城管。城管所要求的,就是清理、整顿,如果叫这样的角色去体会小商小贩的不容易,说现实点,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意义。

反倒是那些个城市的高层管理者,倒是可以潜伏到城管队伍里去,去好好体会这些已经被严重污名化的群体之不容易。在城市框架下,城管干着太多脏话累活,甚至是要命活,已经完全可以和“高风险行业”划上约等号。其实想来,这一切都是源于城管和其他部门已经形成严重脱节的怪象,包括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的分内事。这种“大包大揽”式看起来是管辖权限的扩大化,但在没有其他部门的配合下,现场就只能是执法粗糙和无序的怪象频现。

在社会大背景下,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理论上也并不存在老鼠和猫般的矛盾对立。城管写起了“练摊日记”,可能出发点是想为以德服人做准备。然而这毕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机关里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我们无法想象单靠城管独力支撑,偌大的城市以后究竟会怎样。古人的智慧早就告诉我们,宜疏不宜堵,也请其他部门别在置身事外,如果可以的话,赶紧给心力交瘁的城管搭一把手,以城市的名义,告诉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最近,武汉城管被推向舆论前台,剧情一波三折,赞弹的声音都不少。

到现在,事情算是结束的差不多了。回过头来看,我认为这更像是一场风波。武汉城管(包括洪山区城管)并没有因此失去些什么,不像一些事件,有人被处理,有人担了责,也不像一些事件,引发内部大检讨和大整顿。中性地看,武汉城管获得了“影响”,赚足了眼球。

有一种声音认为,武汉城管在炒作,事件是被策划的。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点,武汉城管也在努力证明不是这样。真相如何,外人是很难弄清楚的,不过,城管方面也应认识到,即便信誓旦旦,证据多多,可能还是有人就是不信,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卧底练摊、换位思考,该不该,行不行,已经有不少讨论和认识,有其意义,恐怕也是很有限的。城管执法的每一个具体动作,都可能引起很多讨论,然而事实证明,问题其实还是那些问题,鹰派城管、鸽派城管,暴力执法、人性化执法,城管打人、也有城管被打,无非是在这些话题之间切换来切换去。

城管所做的不是体现城管部门一家的意图,而是代表了城市治理的整套行政思维。城管部门冲锋在前,城管队员临街上阵,每天与摊贩、店主打交道,与脏乱差过招,人性化也好、暴力也罢,都是为城市管理的思维而工作。有城管队员讲,城管就像没娘的孩子,没人管,没人疼,这是委屈,还是代受压力的诉苦?城管面临的困境、付出的探索、暴露的问题,本质其实在生活现实与管理秩序之间的矛盾。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城市是我们的家园。也就是说,城市是我们大家的。“我们”是谁?恐怕不能说城市只是那些有城市户口的,不是那些在这里工作的农民工的。也不能说城市就是机关、写字楼里的人的,不是摊贩的。城市既然是我们的家园,就意味着在这里生存、生活、工作的人都可以信赖它、亲近它,而不是有的人信赖、亲近,有的人却恐惧它、躲避它。城市管理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对此,大家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政府有自己的想法,市民也会有市民的想法。如果市民普遍讨厌当街卖这卖那的,政府就会有压力,城管部门就要行动。如果政府就是主动希望生产经营活动都要规规矩矩在门店里,城管部门也会有任务。那些在街上讨生活的,被市民怎么看,在城市治理思维中被怎么对待,非城管可以决定。

这样一来,城管往往就会面临一种局面,这样做不是,那样做也不是。“卧底练摊”就是一例。此前,市城管委召开媒体通气会,面对质疑,就有负责人说:“我们强力管理摊贩,说我们暴力!我们采取眼神、鲜花、体验等形式,又说我们作秀。你们到底要我们怎么做?”又要落实城市管理的要求,又要体谅管理对象的处境,这就像个跷跷板,平衡点不好找。

就“你们到底要我们怎么做”而言,这其实不是个问题。大众不是职能部门,他们没有义务也完全可以不必告诉怎么做,发发牢骚,调侃谐谑,甚至指指点点,我看没有什么太大问题。问题在于,城管执法至少可以不去使用暴力,不去伤害他人的身体,在此基础上,尝试鲜花、眼神,也无妨,不是也还有人认为武汉城管在做点事情?更深层的,恐怕不只是城管部门的作为问题,而是城市治理观念的变化。

白天执法,晚上摆摊,武汉一名城管执法队员引起广泛关注。日前,武汉城管官方微博回应此事,称当事人是一名优秀城管执法队员。当事人所在单位则称:“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

卧底城管照片曝光时,与以往一有城管负面信息、网友一边倒的批判不同,多数人表示“城管也有生活压力”。当武汉官方回应摆摊实为卧底,更多人表示欢迎,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换位体验一下就知道,生存不易,更应变革。”从舆论反映可以窥见,人们对提升城管管理水平、弥合城管与商贩关系满怀期待。

近年来,城管与商贩的矛盾让不少城市花容失色,日前发生的延安踩踏商户事件更是将城管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倘若城管真能“卧底”摆摊,进行“体验式执法”,切身体会商贩的酸甜苦辣,以此作为改革升级的切入点,也是走出城管污名化困境、弥合与商贩关系的一种尝试。摊也摆了,体验有了,切实的改革举措何时推出?这是人们最期待的新闻续集。(人民日报 周稀银)

武汉城管部门的调查结论或当事人的自我解释真该加快公开的速度。毕竟,“白天查占道、晚上去占道”的职业冲突,在社会上不太可能带来多少正能量。

“城管捞外快,占道摆地摊,换了马甲我也认识你!”武汉有网友日前发帖称武汉洪山区城管局一城管员晚上化身为练摊小贩,在路边占道摆摊卖茶杯。这条微博迅速引发舆论热议。批评者称,“身为城市的执法者,口口声声要我们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自己却以身试法”。也有支持者认为:“城管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也要穿衣吃饭。人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摆地摊卖茶杯,赚点小钱贴补家用,有啥可指责的?”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对一个事件出现多元化的声音是再正常不过的。但网友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并不能替代法律判断。依据洪山区城管局与武汉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事后的证实,微博反映的练摊小贩确实是洪山区城管局一正式城管执法队员,而并非“临时工”。依据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公务员不得经商。作为执法人员的城管,哪怕是非工作时间练摊,也有违法律。至于练摊还涉及占道经营,这正在城管的职能范围之内。且不说这种行为是否有以权谋私之嫌,单是明知故犯、苛他宽己的漠视自己执行的规则,已构成了对法律和对城市管理的亵渎。鉴于此,我们还可期待武汉城管部门进一步的信息披露。

而在官方更具体的解释和处置出台之前,围观者也大可先收起道德大棒。从现有报道看,此事还有不少待解的谜团。比如,武汉城管委15日的官微曾回应称:经查实,网友爆料图片中的执法队员系洪山区城管局执法大队直属七中队正式执法队员桂某,33岁,学历本科,2003年5月考入洪山城管局,2007年通过司法考试,平时表现优秀。从桂某的简历来看,我们完全无法读出他业余出来练摊的原因。若是为生活所迫,一位通过了司法考试的本科毕业生大可选择离开城管岗位,去选择干律师这样的法律行当。在当下这个复杂的转型时代,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位律师都能步入豪富阶层,但养家糊口是没有问题的。

事发至今,争议仍在继续,武汉城管部门也留下了“正在调查”等开放性的信息披露空间。但从事态的发展来看,平息舆情激愤、避免无谓争议,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还是让当事人桂某自己出面说明。“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每一位出来练摊的小贩,也各有各的原因。从理论上说,桂某的练摊也存在多种可能。有网友的一条“神吐槽”称,人家在体验生活,以便更好地文明执法。这一解释被认为远超“临时工”和“家人重病”。但这些毫无根据的猜测,很可能离真相甚远。与其任由网民“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武汉城管部门的调查结论或当事人的自我解释真该加快公开的速度。毕竟,“白天查占道、晚上去占道”的职业冲突,在社会上不太可能带来多少正能量。

“城管捞外快,占道摆地摊,换了马甲我也认识你!”武汉网友发帖爆料:洪山区城管局一城管员,白天作为执法者在街道巡逻、检查乱摆乱放,晚上则化身为练摊小贩,在路边摆摊卖茶杯。(6月16日《武汉晨报》)

看上去,城管摆摊,似乎背离了其职业属性。而在舆论场中,许多网民并没斥责“地摊男”,反而深表同情。比起城管脚踩商户头部、坐享豪华城管楼等丑闻,城管摆摊,既无害于社会,也跟公众生活十分贴近。

应该说,一些公众的声援,表达的不只是对公职人员没以权谋私的认可,更是对生活困窘群体的悲悯、对执法人性化的期待——当城管小贩遇上“暴力执法”,会发生什么?

城管摆摊,谋的同样是生计。当城管摇身一变成小贩,它表明着,有些体制内的人也认同“生存权至上”的逻辑;整治占道,只是某些城管的职业,而谈不上价值认可。“地摊男”同时承受非议与认同,也只因他的职业属性与生存诉求的冲突,而这,何尝不是城管困境的微观投射?

而今,武汉市城管委回应称,作为执法人员,不允许从事这类经营活动。话是没错,可将城管摆摊等同于经商,却有待商榷——这有些拔高,而且,法律禁止公务员兼职,意在规避权力寻租,而城管摆摊跟寻租无关。

□佘宗明(媒体人)

回应社会关切不是说相声,不需要抖“包袱”。“体验生活”已经曝光,还有何藏着掖着的必要,不知把自己当成了“特情部门”的武汉城管怎么善后。

白天着城管制服执法,晚上则换上便装摆摊,武汉一名城管执法队员引起全国网友关注。昨日本报评论援引了一位网友的“神吐槽”,认为在理论上也存在城管队员“体验生活”的可能。不想这条吐槽真的“神了”。17日上午,武汉市洪山区城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该城管执法人员明为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真实感受摊贩的心理状态。

此解释一出招来更多的质疑。一是所谓的“卧底”如何证明?未经法定程序,侦查机关就不能运用类似这般措施。关于城管的“卧底行动”,可有规范?貌似没有。

没有法律依据,总得有个组织程序吧。而根据武汉市洪山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的公开说法,“这个事情是小范围研究确定的,没有发纪要”。换言之,除了洪山区城管局的自说自话之外,没有任何凭据。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的几张“摆摊日记”,据说记载了“卧底”在摆摊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但谁都知道,这种记录完全可以“创造”,它的证明力有限。

按照洪山区城管局一负责人的说法,“卧底行动”是在“高度保密”下进行。城管去体验小贩生活,为何要“高度保密”?城管和小贩难道是“敌我关系”?“卧底行动”要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因此要严密到连上级城管部门和本局的其他领导都必须隐瞒?还真把自己当成了“保密局”?城管队员不是余则成,“体验生活”也不是生死攸关的事,完全用不着偷偷摸摸。

再者,从时间点上来看,爆料是在15日。洪山区城管局与武汉市城管委当天下午均作出了回应,称“目前还在调查中。”如是组织安排的“卧底行动”,当天为何不作出说明,并公布“卧底队员”的“摆摊日记”?若说要调查核实,直接找到洪山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是不是“卧底”也就一清二楚了?

但从武汉两级城管部门的官方信息披露来看,先是声称要调查,后回应说人不是“临时工”,两天后再抛出“卧底行动”说。这就难免让人生疑,回应社会关切不是说相声,不需要抖“包袱”。“体验生活”已经曝光,还有何藏着掖着的必要。难怪有网友质疑,称这根本就是武汉城管的一场“秀”。

武汉城管这一出“卧底行动”自公布之后,把原来同情“城管练摊”的那部分网友也推向了对立面,可谓得不偿失。看着这一地鸡毛,真不知把自己当成了“特情部门”的武汉城管怎么善后。

城管和摊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是卧底、换位思考就能解决,而必须要转变管理思维,摒弃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变管理为服务。

武汉一名城管被曝白天着制服执法,晚上换便装摆摊。对此,武汉城管官方微博回应称当事人是一名优秀城管执法队员。当事城管所在的洪山区城管局负责人则称:“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以深入了解小贩们的实际情况,便于今后提升管理水平。

摆摊小贩原来是城管卧底,这一出在警匪片中常出现的故事情节,不曾想在武汉城管中也反常地上演。城管和小贩之间本不该是敌对的,而就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现在竟然异化到需要以卧底的方式,来换取管理的提升,这种“行为艺术”本身对两者关系又何尝不是一种嘲讽?

固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城管能主动放下身段、脱下制服,混迹于摆摊小贩之间,倘若真能设身处地感受到小商贩的难处,进而在执法过程中多一些人性化,倒也是个好事。至少与跳起来踩小贩脸的粗暴执法相比,文明了很多。

然而,公众对卧底一说仍然存疑:一者,想要体验小贩生活,不一定非要采用卧底方式,平时多交流多沟通多理解,也能做到换位思考,毕竟贩夫走卒的生活还没有复杂到需要执法者改变身份、并深入小贩内部打探;二者,“双面城管”刚被曝光时,该摆摊城管所在的洪山区城管局与武汉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已知晓此事,并在调查中。可事情发展到现在,却又变成了卧底体验,这种神速“变脸”令人不解——为何在事情刚开始曝光时没有大大方方地承认,反而把事情弄得像一部“谍战片”一样?

退一步说,即便城管卧底为真,也面临着两个追问。其一,作为城管队员,能不能白天执法晚上摆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武汉市城管委一部门负责人在谈及此事时即表示,公务员摆摊经商违反《公务员法》中关于公务员不许经商的相关规定,而且城管又是管理小贩的执法部门,如果放开城管摆摊,很难避免权力寻租;其二,既然城管队员摆摊是违规的,那么其卧底式体验也就失去了合法性前提,这和“钓鱼式执法”所遇到的舆论质问并无本质区别。

而更为重要的是,卧底的换位思考能在多大程度上缓和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进而改善城管在公众眼中的负面形象?

不可否认,城管近几年形象不佳,甚至有“被妖魔化”之势。不排除这其中有部分公众的误解,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暴露的种种恶习所致。以最近刚刚发生的延安城管踩脸事件为例,不管商户有何过错,都不应遭受踩脸之辱。而事发后,推责于临时工、蹩脚的道歉信,都让城管的公信力大受影响。因而,城管和摊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是卧底、换位思考就能解决,而必须要转变管理思维,摒弃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变管理为服务。

时下,各城市为便于管理,城管的权力不断扩大,像厦门市城管竟然有权通知供水供电部门进行断水断电,权力的过度集中必然带来监督问题,很多时候城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显然不合情理。而且由于城管是各城市出于管理需要而自行设置的,在法律上没明确的定位,这使得城管的角色也相当尴尬,本来是城市管理者需要面对的,现在都转嫁给了城管,矛盾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以此而言,只要城市对商贩的管理思维不变,城管的卧底式换位思考也只是收效甚微的管理“创新”。

反思卧底城管2013-06-18 07:00

武汉城管夜市摆摊引来广泛关注,同情者有之,批评者有之,质疑的声音也不少。现在,当事者所属单位洪山区城管局给出回应:“摆摊”实为卧底,目的在于“换位思考”。

此前的猜测很多。比如,城管也有生活压力,摆摊贴补家用,无可非议;特定职业有要求,不能白天执法掀别人的摊子,晚上自己摆摊赚钞票。更有人怀疑这是一场预谋的炒作,在炒作中秀一秀城管的难处。而今,照城管局的说法,卧底才是摆摊的真相。但这仍然引起了热议。

首当其冲的是城管部门的回应。截至17日,通过媒体报道,人们看到了城管部门的两次回应。在第一次回应里,有媒体说,洪山区城管局媒体宣传负责人表示,照片显示的两人是否为同一人、是否是该局工作人员,以及为什么会外出摆摊等情况都还在核查中。另一家媒体说,洪山区城管局人士透露,图中的小伙的确是该局执法队员,并非“临时工”。都是洪山区城管局的人,同一天向媒体透露的信息完全不一样。在第一次回应里,市城管部门的说法是“作为执法人员,是不允许从事此类经营活动的。城管委将对此进行认真调查后再予公开回应”。第二次回应,洪山区城管局和市城管委都确认了摆摊城管人员的身份,称其是在“换位思考”,另外还出示了一些证据。

媒体报道说,洪山区城管局局长表示,这次行动是局里决定的,高度保密,“卧底”城管所出售物品都是城管队员自己购买所得。局里决定的行动要城管队员自己购买该不该,这本身就是个问题。除此,我们还不知道,高度保密到底是保密到了什么程度,洪山区城管局内部哪些人知道,哪些人不知道,高度保密是否也包含不向上级城管部门报告,洪山区城管局媒体宣传负责人是知情还是不知情,这位负责人“还在核查中”的表示是在没有向上反映时作出的,还是反映后作出的,为什么内部声音不统一,为什么有这样的转折和变化,疑问仍然存在,职能部门的公信也受到很大怀疑。

面对城市里的人和生活,一个公权部门应有怎样的权力思维,应如何努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管理城市,城管部门在思考。近年,武汉城管部门有一些做法吸引了不少眼球,有赞有弹。比之暴踩商户脑袋的暴力执法,比之以打击、取缔为核心而又规避社会谴责的“城管手册”,这些做法不是恃权傲物简单粗暴,一味地“我是城管我怕谁”,但长远地看,效力几何会是问题。

城管存在的问题,其实只有两个:一是权力的边界被突破。无论以什么名义都不能以暴力对待管理对象,一旦突破这一边界,以推进文明为目的的城市管理,就会变成恃强凌弱的野蛮示范;本是被授权的依法行政,也就丧失了行政权的合法性。另一问题是权力效能的浅表化,久久不能找到摊贩合法权利与城市管理需要的平衡点。这样一来,智慧不够,视野逼仄,方法拘束,城管任务压力又大,简单粗暴就成为一些城管人员下意识的选择。

在城市谋生的人在想什么、急什么、恨什么,生存现状生活追求怎么样,城管当然可以去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但说到底,城市管理应有如何待人的伦理思考,这应该成为激发城管思路变革的内在因素。

“角色互换”对解决城管与小贩的关系,提升城管形象,没有太大价值。在很多时候,“知道”是一回事,而“行动”却是另一回事。绝大多数时候,是屁股决定脑袋,而不是相反。

网上热传武汉一城管练摊的图片有了新进展——武汉城管委官方微博回应,图中的执法队员和一名女子都是城管工作人员,他们是在执行“卧底”任务,由该局选派,利用下班时间在辖区内摆摊,在检查城管执法情况的同时,也“换位思考”了解小贩的实际情况。

根据武汉城管拿出的城管日记来看,有关“换位思考”的解释,或许是可能的。城管部门尝试摸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手法,倒无可厚非,此前我们已经看到,包括城管扮“熊猫”劝阻夜市噪音、城管卖萌“举牌执法”愣翻老板吓跑食客、请老外来当城管、让美女盯着违法商贩的眼神执法等纷纷见诸报端。

就像“城管捞外快占道摆地摊”这条新闻一样,上面的每条新闻,在发生的时候,都是热闹非凡。但事隔不久,便偃旗息鼓,悄无声息,让人不免有一种看了一场“秀”的感觉。热闹只在表演的当时,而一旦曲终人散,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没往心里去,更不要说对心灵有什么触动,对现行的规则和章程以及手段有什么改变,甚至无法改变城管小贩彼此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印象,更无法改变公众对城管那些一言难尽的印象——要多少城管扮成熊猫或天线宝宝,才能让人忘掉某一个胖城管在小贩头上那惊心的一踩哦?

无论是武汉城管的眼神执法、玫瑰花执法,抑或“换位思考”,都体现了当下城管急于改善自身形象的焦虑。但是,改变城管形象不是靠“换位”,更不是作各种新奇花哨的“秀”。作为同样生活在一座城市,且阶层相近的城管与小贩,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彼此的辛酸与苦恼,不可能不知道彼此的艰难与不易。完全犯不着,用这种“角色互换”游戏式的方法,去探知彼此的甘苦,这对解决城管与小贩的关系,提升城管形象,没有太多实质意义和价值。在很多时候,“知道”是一回事,而“行动”却是另一回事。绝大多数时候,是屁股决定脑袋,而不是相反。

要根本解决城管的形象问题,当务之急,是从法理上解决城管的执法身份问题;其次,是在城市的秩序和小贩的生计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彼此相融的合适空间;除此之外,才是解决城管的执法纪律和态度问题。这三者是有递进关系的,是“本”与“末”的问题,如果前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而片面强调第三个问题,就相当于造物主原定是让鱼作为猫的食物而存在,而又在某天突发悲悯,让猫儿不抓鱼,那样,既怪异,且不可能。

我发现,此前包括女子城管队柔情执法和50名城管队员眼神执法的发生地,都是在武汉。忍不住对“换位”这事,也有了一点点疑惑:希望这不是一场有口无心的秀,希望当事的城管和围观的打酱油者,三个月之后还记得自己曾经干过什么?为什么而干?

□曾颖(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