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近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在汉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长江日报》 11月3日)

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千人一面的“善良母亲”的质疑,无疑给了中国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也难怪,他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母亲都那么善良而完美,负责而无私,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受过中国式教育。

长久以来,中国教育的积弊,已为无数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所诟病,但人们期望的改革却迟迟未至,问题拖久了公众的神经日渐麻木,甚至觉得理所当然。当面对外教的质疑时,我们向来以培养“状元”为荣的教育观再度陷入尴尬——中国教育究竟教给了孩子什么,孩子又从中得到了什么?一切向分数看齐,一切向高考看齐的教育制度,把知识灌输无限抬高,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舍本逐末。

我们不时听到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对社会的迷茫,对十几年学校教育形成的价值观的否定,这让我们悲哀不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严重脱节一度让学者们也成为被鄙视被嘲讽的对象,这些问题我们已经不能再视若无睹了。

钱老生前曾不止一次的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为中国教育的起点就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不要再谈论什么大学的灵魂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式教育如此,大学又岂有幸免之理?

诚如陶西平所说,现代社会中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教育是一个驾驭、引导的过程,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中一定要重视价值观教育,否则社会将承担没有进行这种教育的后果。

陶西平作为官方的代表,想必也不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人了。但我们仍要为陶西平叫好,他的批评让我们重拾对教育和教改的思考,在当今教育界实属难能可贵。中国教育积弊之深,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仅靠一个陶西平也远远不够。希望相关部门能以此为契机,对中国教育有一个全新的思考,动员社会力量集思广益,让教育真正成为“教育”,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给我们的社会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希望八股文章时代的遗毒别再毒害我们的孩子了。

' />
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在抨击中小学教学弊端时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11月3日《长江日报》)

陶西平痛心疾首于“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笔者却忍不住想问: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有其他能得高分的写作模式吗?

妈妈是善良的、爸爸是严厉的、爷爷是勤劳的、奶奶是慈祥的……小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会并习惯了这样的表达,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家长都一样,而是因为这就是问题的标准答案——不仅可以赢得高分,而且可以因此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从这样的标准化教育模式中一路走来,相信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对这样的“标准化妈妈”并不陌生——茫茫题海中,这其实就是解题的“公式”。

中国式教育模式下,孩子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你要听话”。所谓的“话”里,固然蕴藏了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但于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意味着一种“解题公式”。至于孩子自己的话,多半是没有人愿意仔细倾听的,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没有了说话的欲望,甚至就连判断的能力也大打折扣。韩寒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其实,当孩子开始做一个“听话孩子”时,放弃了主动思考能力的他们,就已经尝试着去学会撒谎。

标准化教育盛行,被标准化的岂止是妈妈?

?

' />
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他认为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11月3日长江日报)

当陶西平痛心疾首于“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的时候,笔者却忍不住想问,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有其他可以得到高分和老师夸奖的模式吗?

妈妈是善良的、爸爸是严厉的、爷爷是勤劳的、奶奶是慈祥的……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学会并习惯了这样的表达,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家长都一样,而是因为这就是问题的标准答案——不仅可以赢得高分,而且可以因此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从这样的标准化教育模式中一路走来,相信每个成年人都对这样的“标准化妈妈”并不陌生——茫茫题海中,这其实就是解题的“公式”。

正因为如此,当陶西平举例说外籍教师惊诧于“所有学生都非常轻松地完成了作业”的时候,早已将此类“公式”烂熟于胸的孩子答题焉能不快?至于其所质疑的“你们的母亲难道都是一样的吗”,矛头所指已然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解题公式本身,这显然是孩子所无从回答的。妈妈当然是不一样的,但答案却是一样的,标准化的答案是否能容得下多元化的妈妈呢?

中国式教育模式下,孩子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你要听话”。所谓的“话”,显然出自老师和家长之口,“话”里固然蕴藏了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结晶,但于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意味着一种“解题公式”——只消烂熟于胸,自能游刃有余。至于孩子自己的话,多半是没有人愿意仔细倾听的,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没有了说话的欲望,甚至就连判断的能力也大打折扣。韩寒说,“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其实,当孩子打定主意要做一个“听话孩子”的时候,放弃了主动思考能力的他们,就已经尝试着去学会撒谎。

标准化教育盛行,被标准化的岂止是妈妈?从孩子的发型着装到言行举止,无一例外散发着标准化的气息。当我们为孩子偶然说出的“小大人话”而欣喜若狂的时候,何曾想过,这是否是他们内心真实的表达?当他们真的面对纷纭事务的时候,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游刃有余?人常说应试教育中的孩子是辛苦的,因为要面对无尽的题海,我却想说,应试教育实际上培养了孩子的懒惰,因为他们因此学会了背诵“公式”,而放弃了独立思考。当孩子自以为万能的“公式”在现实中碰壁的时候,他们的忧虑于彷徨可想而知。

看着一代又一代孩子背诵着同样的妈妈踯躅前行,是一种悲哀。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就应当尊重多元化妈妈的存在,而这首先就应当改革应试教育的评分机制,使形形色色的妈妈都有立足之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教育和引导他们真实描述自己身边的事物,而不是拿着冰冷机械的“公式”生搬硬套。

' />

图/唐春成

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他认为学校应该在各种活动包括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11月3日《长江日报》)

其实,以“作文中母亲都是善良的”为论据,驳斥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具有特别强的说服力。因为,母亲的确是善良的,否则,母爱也不会一直都是被歌颂的对象。我们需要反思的是,韩寒所说的“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作文里开始的”这句话。

作文何以成为人生撒谎的处女地?这是教育的错位,作文的异化。一方面,学生学的都是课本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几乎挤占了学生的所有时间和空间,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学无非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另一方面,作文只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工具,但现在的作文更多地异化为德育目的为主——不是说德育没有必要,但当德育成为作文的唯一目的后,其语言训练的意义,就会丧失。

当看到语文教材里、作文范例里的母亲,个个高大无比的时候,自然也要深挖母亲好和善良的一面,而不会找母爱的瑕疵,因为只有这样,才算立意正确、符合标准。这样,当作文成了讴歌的工具,而不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手段时,描写母亲的作文里,“母亲都是善良的”,就不难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