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丁磊宣布他要进军养猪业时,我以为那只是一个宣传其网站的噱头,或者是一个互联网传奇人物在功成名就之时归隐江湖的姿态。现在看来,这是一门很不错的生意,尤其在食品安全成为全民所忧、“瘦肉精”养猪新闻时有所闻的当下。丁磊是商人,首先看重的应该是商机,看重投资的盈利空间。食品、服装、房地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很悠久的产业,人类这种基本需要只要还存在,那么永远充满着商机,一直会是朝阳产业而非夕阳产业。
丁磊进军养殖业,在我看来是诠释经济学中稀缺性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西方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假设,一为资源稀缺性假设,一为经济人假设。中国是养猪大国,众多的农户和养殖场都在养猪,似乎中国的猪肉供应并不稀缺。然而,“安全、健康,令人放心的猪肉”却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决定着丁磊的养猪有很大的挣钱空间。
日本的神户牛肉是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牛肉,2010年中国一些市场出售据称的神户牛肉,4A级600元/斤,5A级800元/斤。“神户牛”的产地位于兵库县的但马。要达到“神户牛”的标准,最基本条件是牛需在兵库县出生及长大,并拥有纯正的但马牛血统。每只出生的子牛,会由政府发出“子牛登记证”,标明血统及打上鼻印。日本全国仅有4个进行“神户牛”评级及拍卖的市场,神户市中央批发市场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家。要进入“神户牛”行列除必备前述条件外,牛的肉质也需达到最高标准,参选神户牛以肉质及脂肪的分布程度区分,A5视为最顶级,要达到A4或A5,才能成为真正的“神户牛”,因此参选的牛中仅有少数能被成功获选。
“神户牛”能卖出天价,是因为它不但是稀缺的,而且其高品质是有保证的。消费者相信日本政府的食品监管制度能够成功保证“神户牛”的品质不下降。“神户牛”的高价位实际上是靠日本政府食品管理部门的信用作抵押。
每每当我走在超市里,看到柜台上摆着两类猪肉,一类是标注为“绿色无害猪肉”,一类是普通猪肉,价格相差超过一倍。我心中总有两个疑问:其一是难道普通猪肉就意味着“非绿色有害”?其二是谁能保证卖得贵的“绿色无害猪肉”一定就如供应商宣称的那样可靠?当三聚氰胺几年来阴魂不散、死灰复燃,当“瘦肉精”喂大的健美猪流入“双汇”这样的知名食品企业,我们还能相信谁?政府食品监管部门?
这世道,最稀缺的不是猪肉,而是诚信。丁磊养猪,可以看做民间社会应对食品安全隐忧的一种自救行为。我们离开了乡村的故土,已不能吃到母亲喂养大的猪和鸡,又不相信市面上销售的多数猪肉的品质,而多数人也不可能凑钱去农村开个养猪场出产放心肉。这时候,丁磊这样通过信息产业积累巨额财富和社会声望的人来养猪,在多数消费者心中,他的养猪场出产的猪肉比一般的企业更值得信赖。因为他是拿一个商界领袖的个人信用作抵押,这比某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更靠谱。因为如果他的养殖场出产的猪肉出了问题,遭到贬损的便是他个人的信用,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人们更容易相信丁磊的团队会比其他企业重视猪肉质量的监管。那么这样的猪肉卖出高价、创造良好的销售业绩也顺理成章。
如果丁磊养猪的模式成功了,那么我相信这一模式会推广到食品产业的其他领域,也许我们会看到个人信用不错的一些商界领袖,有的人去养奶牛,有的人去种植水稻,有的人去投资茶场……民间社会食品安全自救声势越来越浩大,范围越来越广,或许可以补政府食品监管部门公信力不佳之阙。?
' />这名官员的这句话,活脱脱勾勒出了他的多重心态。笔者认为其最值得琢磨处,是“你们私下里告诉我们不就行了吗?”“私下”耐人寻味,这说明该官员承认猪肉含有瘦肉精,但不希望曝光闹得天下皆知,而是希求内部消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幸亏记者没有私下告知!可揆诸现实,一定有记者私下告知涉事官员的案例,从而导致丑闻没有被揭开就偃旗息鼓。还有记者虽然没有私下告知,但官员通过种种方式获悉了蛛丝马迹,从而动用权力等方式将丑闻捂住。
《焦点访谈》当年最红火时,据说央视门口每天都有两支长队,一支是衣衫褴褛的上访者,一支是西装革履的说情者。这只是“形象的比喻,实际上说情者是不需要排队的,他们肯定会托人走通其他关系”。这些说情者,有没有遂愿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否则,《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也不会直言,“与此同时,说情的不光是数量增加了,等级也在变化,由以前的老乡、同学变成机构、组织出面说情。”(《新京报》2004年4月15日)无论是记者还是媒体,都应该有多一些担当,拒绝被收买。而那些被委托说情的人、机构、组织,更应秉承良知,拒绝替人说情。
最值得诘问的就是说情人,以及试图通过权力等方式捂盖子的人,他们害怕丑闻被曝光。与其煞费苦心,为何不反躬自省?正如央视记者所称,“如果能杜绝瘦肉精,还需要媒体折腾吗?”事实上,这些官员直到丑闻被曝光、损失惨重甚至乌纱帽不保时,才有些许悔意,而这已经晚了。
近几天媒体又披露了一些瘦肉精事件的内幕,如河南沁阳一些地方,在检测瘦肉精过程中涉嫌走过场,只简单检测一种名为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精,而不去检测其他更为隐蔽的瘦肉精,如莱克多巴胺。当丑闻曝光后,检测仍然走过场,这些执法人员的执法伦理值得信赖吗?如果记者私下告知而不是曝光,他们会主动杜绝瘦肉精吗?!
曝光不是目的,但很多时候,不曝光就无法使相关官员感到切肤之痛。我们还需要追问,瘦肉精猪肉被曝光了,这大快人心,但还有多少类似丑闻被压住了?
'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是对我们自身和下一代健康的关注。在经历了“毒大米”“地沟油”等事件的“洗礼”后,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普通消费者的神经早已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作为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丑闻,对于人们业已非常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是又一次残酷打击。
“三鹿”之鉴犹在眼前:因为个别企业的问题被曝光,最终在全行业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面对信誉扫地的奶业市场,一些消费者甚至前往香港采购奶粉。如今,这样的场景在肉制品业有些端倪出现:在部分城市,双汇的产品纷纷下架,一些人甚至“谈肉色变”;有关生猪养殖、屠宰和销售猪肉等的股票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作为普通消费者,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本能地对同一品牌甚至同一类产品进行“集体屏蔽”的做法,看似非理性,却也无可厚非。而作为卷入事件漩涡的企业,对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无论如何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将其轻描淡写为“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而一笔带过。
在“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口号下,“瘦肉精”问题猪是如何突破重重关卡进入工厂的?这里面有没有行业“潜规则”?面对消费者心中不断放大的问号,当事企业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把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而应摆正心态,直面现实,积极应对。
做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也要有担当精神,企业才能成为常青树。疮疤既然已被揭开,双汇当务之急是痛下决心,进行关云长式的“刮骨疗毒”,才能挽回声誉,重得信任。对这个行业其他企业来说,也要扪心自问,自查自纠,消除隐患。惟其如此,双汇才能避免重蹈“三鹿”覆辙,肉制品行业才能继续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信任。
' />双汇“瘦肉精”事件让舆论哗然,日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公安部、监察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赶赴河南实地督促案件查办,查看生猪养殖和屠宰环节,调查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履职情况。
“瘦肉精”事件曝光后,有关部门迅速成立了调查组,并启动了问责制,这种速度体现了政府在回应舆论监督上越来越快的反应机制。不过,公众更期待的是,这种对“瘦肉精”的治理可别像以往那样停留于个案,期待来一次突破个案治理思维、治标更治本的深度治理。
问题曝光在河南,出现在河南企业双汇,但其实“瘦肉精”问题,恐怕不只双汇有,不仅仅出现在河南,也不只在南京市场上出现,而公众更担心这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据《新世纪周刊》调查显示:添加“瘦肉精”早已是肉制品行业的潜规则,其流向绝不仅止于双汇集团一家。
媒体通过调查发现,网上很容易就能买到“瘦肉精”,还有化工厂直接供应盐酸克伦特罗。一位兽医告诉记者,盐酸克伦特罗的生产工艺十分简单,只要有一个化学反应谱,连家庭作坊也可以制造。而化工厂的准入门槛非常低,只要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批文,要想生产也非常容易。化工厂以化工产品生产的“瘦肉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流入市场。
如果这真是行业整体性的问题,问题出在哪个地方,就只治理哪个地方,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现在需要的不只是治理一个双汇、整治河南市场、处理几个官员,还必须从源头进行治理。除了要调查那些被媒体曝光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还要将目光投向那些给这些企业供货、生产“瘦肉精”的化工厂,要彻查那些“瘦肉精”到底流向了哪些省市,流向了哪些企业,顺藤摸瓜对整个行业进行清查。规范生产“瘦肉精”的化工厂,有利于堵住源头。
这次“瘦肉精”事件本身,不仅暴露一些企业的缺德,置国家法律、部门禁令和消费者的健康于不顾,更暴露出监管部门的失职,层层的监管形同虚设,让“瘦肉精”这一早就禁止的添加物从未真正被有效禁止过。此前,媒体报道就称有的地方“瘦肉精尿检”如同走过场,有的“尿检”甚至用人尿冒充,每头猪花2元钱就能买到三个“合格”证明。
因此,这种监管体制有待理顺,责任需要进一步明晰,“追究刑责”的问责也需落实,联合调查组在查清一时一地的问题后,更要着眼于如何保证行业长远的安全。
' />最近十来年,我们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危机,每次事件总是走这样一个过场:公众震惊、愤怒,几个当事人被严惩,政府承诺严格监管,然后似乎又是一片升平景象,我们欣欣然接受了对美好明天的预期,却等来了下一场食品危机。
正如3月17日有评论员发出的质问:一直在“亡羊”,牢补了吗?2003年,安徽大头娃娃奶粉事件之后,三鹿奶粉被树为“好孩子”,我们相信坏人已经被抓,监管的漏洞已经堵上。然而,三鹿奶粉还是倒了,之后双汇董事长万隆在两会上侃侃而谈,食品安全大于天云云。我们又相信监管漏洞又被全部堵上了。然而,双汇的瘦肉精事件还是爆发了;职能部门的监管沦为寻租,从猪圈到百姓的餐桌一溃千里。
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又一次受打击;监管部门的郑重承诺又一次落空。公众需要的是监管体系彻彻底底地改变。不过,这次危机又走向了大事化小的“规定套路”。
一是双汇和监管部门又在努力回避问题的严重性。
3月18日,双汇发检测报告称产品全合格:盐酸克伦特罗全部未检出,然而,另一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查了吗?
更有意思的是当地职能部门的反应,与双汇那么默契。河南省畜牧局称,执法部门在3·15当天就对节目中曝光的沁阳一家养猪场进行了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是,17日记者跟随执法人员来到这家养猪场,检测人员随机取样用盐酸克伦特罗试纸检测,果然呈阴性。但记者拿出一张莱克多巴胺检测试纸,重新检测,结果却是阳性——含有瘦肉精!沁阳副市长王六军对此解释称:这次排查并未使用这种试纸,甚至当地没有此种试纸,还要去焦作市拿……
“装睡的人,是最难叫醒的”,不敢正视错误的企业和官员,是不可能痛改前非的。现在这么严重的“瘦肉精危机”却如此大事化小——地方保护,有没有?本位主义,有没有?推卸责任,有没有?忽悠公众,有没有?
二是监管部门之间的“踢球”大赛,又在上演,置公众的健康安全于何地?
“健美猪”出县、出省,直到屠宰场都是一路绿灯。“相关部门”却总有相关理由,南京动物卫生监督所称:我们没有监管瘦肉精的依据,在屠宰场的监管应该由商务部门主要负责。而南京商务局的官员则称:全市41个定点屠宰场,都是动物检疫部门进行驻场开展工作;农业部门如果发现有瘦肉精,他们就会采取行动……
作为普通百姓,我们没有兴趣研究哪个部门的说法更权威。但早在九年前瘦肉精已经被禁用了,《食品安全法》也已经公布两年多了,为什么某些地方一路上有那么多部门在收费,却没有一个能采取检验和监管措施从而真正杜绝“健美猪”上餐桌的?
理顺食品监管体制,已经谈了很多年,监管体制也来来回回变了几次。拿食药监督管理部门来说,1998年挂牌时实行省以下地方属地化管理。2000年在社会各界强烈呼吁下,改为垂直管理。然而仅八年半之后,2008年国务院又取消垂直管理,重归属地化。无论是如今的“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还是2004年国务院提出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管理为辅”,总之只要有一个部门认认真真监管,像瘦肉精这样一验就能现出原形的妖孽,就不可能上了餐桌。
看来,监管食品安全背后,是公众如何监督政府的问题。唯有政府受到严格监督,才有动力对公众健康负责,才不会被地方利益集团所左右。对广大国人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几千公里外的日本核泄漏,而是餐桌上的火腿肠、奶粉等等的食品安全风险。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能记吃不记打,不能再走过场。我们期待对责任人的严惩,我们更期待监管体制的真正转变。
' />有人再次将日本国民在大地震、海啸、大火、核泄漏一系列灾害面前的镇定有序、守望相助与我们这里的碘盐抢购相对比,试图得出鲁迅先生早已说过的国民性优劣问题。
其实在任何一次大灾大难面前,人性中最优秀的和最恶劣的部分都会自然而然地展露无遗。它与国民性无关,只与人性有关。
一般来说,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主要缘于信息不公开不充分,但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完全排除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主要还是缘于人类对未知世界过度防范的心理。中国人素有“有备无患”的心理传统。那些买盐的人,大多是在排队,不抢不闹,无非多买几包,花很小的代价买个安心,未见得有多大的负的外部作用。
但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与肤色、人种、国家都没有关系。当我们一些人在抢购食盐时,媒体报道:大洋彼岸美国民众也在抢购碘化钾。而在日本本地,当180名最后留守核电站的中老年工人冒着危险以50人一组的阵营轮番抢险时,当有人为要不要从超市多买走一瓶水而犹豫时,当有人为多买一卷纸而感到不安和羞愧并且提出退货时,也发生了医务人员抛下病人自行撤离引发日本民众强烈愤慨的事件。
据报道,在日本政府发出第一核电站周围3公里以内居民全部撤离的通知后,与福岛第一核电站距离很近的双叶医院院长和数名医生抛下了146名重病人,自己逃离医院。日本自卫队于14日和15日,分三次将留在这家医院里的病人撤离到安全地带。但是,在撤离前和撤离中,有21名病人死亡。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辩解说,自己是因为“受到当地警察局的干部的避难要求”而不得不离开医院,撤离病人是国家和县政府的事。他强调说:“我们是没有责任的。”也许这位医院院长说的并非全无道理。面对核辐射,医生们也是束手无策的。如果让缺乏防护的这位院长和报道中的“数名医生”直接面对146名重病人的快速转移,也是他们不堪承受之重。
面对自然和很多的不确定性,人心的强大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井然有序的社会依赖的还是各职能部门的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人类过度防范的心理也同样需要适当的宣泄口。比如面对食盐抢购,如果不是敞开供应而是采取限购甚至禁购的办法,就只会加剧恐慌和抢购。
' />人民日报对此所作的报道及时、科学、充分,为广大老百姓解疑释惑,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在目前日本大地震及核电站爆炸等事件频发、人们普遍产生恐慌心理的情况下,发挥了极好的引导作用,客观上对抵制食盐抢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实,说到底,食盐与核发辐射,这二者尽管有些关联,但绝不象谣传的那样,吃了食盐就可以预防核辐射。因为碘盐中的碘含量较低,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盲目过量吃碘盐反而对身体有害。卫生部发布信息指出,通过食用碘盐无法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把碘酒涂抹在甲状腺部位预防放射性碘等措施也是不科学的。我国规定碘盐的碘含量为每千克30毫克。按人均每天食用10克碘盐计算,可获得0.3毫克碘。而碘片中碘的存在形式是碘化钾,碘含量为每片100毫克。按照每千克碘盐含30毫克碘计算,成人需要一次摄入碘盐约3000克,才能达到预防效果,远远超出人类能够承受的盐摄入极限。防止含放射性碘的核辐射,补碘的正确方法是服用碘片。中国疾控中心此前发布的《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强调,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提示,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个人不要仅凭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食盐抢购只是当前新形势下所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属个案,然而从个案中也看到了一些共性,那就是对科学知识普及的不足,如果人们对食盐与核辐射的关系有了真正的了解,抢购风就不会发生。而且,媒体也必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及时作出科学解释,把真实的科学知识呈现给大众,我想,这才是对人民群众的真正的负责。
' />除了广东外,浙江、安徽、江西等多地都发生了市民抢购碘盐现象。这股“抢盐潮”来势汹汹,导火索就是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露危机。驱使广大市民抢盐的动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日本核电站泄漏会影响到我国,认为食用碘盐可预防核辐射,二是害怕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一时间,市民的哄抢直接导致食盐脱销,部分地方一度断货。
相似的一幕,在2003年非典时期也曾上演。从绿豆、板蓝根,到白醋、大蒜,疯狂的抢购席卷大江南北,尽管事后许多抢购者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可笑,“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但必须看到,这种恐慌情绪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基于对未知因素的恐惧,同时,信息的不对称,也给流言滋生的空间,引发了人们的盲从。
同样,面对眼下的“抢盐潮”,也不能简单归咎于市民的愚昧无知,而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冷静分析公众心理,对症下药缓解恐慌。首先,核辐射的威力众人皆知,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令整个世界心有余悸,对于这个未曾谋面的恶魔,产生畏惧和担忧心理在所难免;其次,对于核泄露的危害和核辐射的防范,公众知之甚少,只能根据媒体和网络上不完整的“信息碎片”加以判断。专家一句“吃碘片可以防核辐射”,便成为民众的“救命稻草”,并由此推断出含碘的食盐也能抗辐射,疯狂抢购。此外,相关部门的准备不足,在客观上扮演了“抢盐潮”的幕后推手。面对市民的疯狂抢购,一些地方显然事先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短时间内食盐售罄。这愈发使人相信“海水受污染,无法提炼盐”的传言,进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抢购浪潮,抢购对象甚至从食盐蔓延到酱油、咸菜等日用品。
解铃还许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治。“抢盐潮”不能一批了之,更不能坐视不管。一味地强调“不必恐慌”只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以理性和宽容安慰公众的紧张情绪,才能解开心结,平静一颗颗惶恐不安的心。
所谓“理性”,就是要加强信息的公开,让广大市民能够更加理性和从容地应对日本核危机。这里面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加强核辐射相关知识的传播普及,当人们得知食盐含碘低不能防辐射时,自然就不会疯狂抢盐。另一方面,及时发布日本核泄露的动态,以权威的信息占领舆论高地,让一切夸大核辐射对我国影响的不实谣言止于公开。
所谓“宽容”,就是保证食盐的供应,理解和包容部分市民的抢购行为。从恐慌情绪中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抢盐潮”也需要慢慢退潮。眼下,各地应加强食盐配送,保证市场供应,打击哄抬盐价、囤积居奇的行为,让市场早日恢复平稳。
值得欣喜的是,相关方面已经积极行动起来,环保护每天发布主要城市环境辐射水平,媒体大篇幅介绍核辐射应对知识,中国盐业总公司启动应急机制,要求确保市场供应。相信,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尽快走出核辐射的恐惧阴霾,让工作和生活回到正常的轨道。
' />此时此刻,我所在的城市长沙正在上演一场疯狂抢购食盐的场面,每个超市门口聚集着大量的市民,并无盐可购。同时,从广东、浙江、江苏、安徽、贵州、湖北、江西等多地现抢购食盐现象,并出现断货的情况。
疯狂购盐的背后,导致“无盐的结局”,不少民众受到日本核设施爆炸的影响,有人散布谣言,认为核污染海水后,导致海盐受到污染,晒出的盐不安全,食用之后人体会受到影响。这样的理论非常荒谬,笔者致电浙江省核学会秘书长夏元初,他说:“日本核污染范围有限,要流到中国近海产盐区可能性极低。”可见,日本的核污染对我国产盐区是不会构成威胁的,请广大民众放心。
随后,笔者致电中国盐业总公司,咨询我国产盐情况。中国食盐储备充足,各省都有国家级食盐储备,足够应付全国食盐供应。中国食盐资源丰富,海盐只是其中一部分,再说目前还没有受到核污染。食盐资源有:海盐、湖盐、岩盐(盐矿);中国是世界上湖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岩盐矿床资源方面已查明储量大于100亿吨的岩盐矿床就有10余个。中国每年食盐消耗不过几百万吨。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盐湖之一——察尔汗盐湖,该湖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盐湖,距西宁750公里。盐湖东西长160多公里,南北宽20—40公里,盐层厚约为2—20米,面积5800平方公里,海拔2 6 7 0米。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1000年。
民众抢购碘盐,受到碘盐能防辐射的影响,尤其是沿海地区不少省市的民众,对此非常担心。日本核设施的污染和影响范围有限,目前并未影响到我国,我国民众不必食用过量的碘盐或碘片。据核专家介绍:碘片可以阻隔甲状腺吸收碘131,但一颗碘片的含量约100MG,相当5公斤盐碘量,短期食用等量盐足以致人脱水而死。请民众引起高度重视,不要大量食用碘盐,还是按照平常食用的标准,放在食物中。
谣言止于智者。相信抢购食盐的民众看了上述的分析,会理性一些,无需惊慌,不要相信谣言。在这样的现象背后,不难看出,不少民众获得的信息不对称,片面理解核辐射的影响,以为空气的传播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在我国沿海不少临近日本的地区早已启动密切监测应急机制,在大连等地的核辐射监测点随时在监测,并做好了应对措施。
民众抢购碘盐风潮,一方面是科学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无疑有不法分子在幕后操作,乘机利用民众的恐慌心理谋取利益,这样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我国的法律规定。盐价不正常的猛涨,政府必将采取措施,打击不法商家,同时将更多的食盐储备推向市场抑制价格上涨。
在紧急事态面前,民众的担忧心理如何消除?只有各级政府普及科学知识,迅速掌握民众的心理,果断发布各种有可能引起恐慌的信息,谣言就不攻自破,那些不法商家的伎俩就不会得逞。
' />每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总要追问问题出在哪里,以便亡羊补牢。这几年我们“亡的羊”不少,“牢”也看似补起来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了;《刑法》也修订了,生产有毒有害食品,最高可判死刑;行政上的应对措施则更多。针对瘦肉精,2002年,农业部等部门联合下文件禁用瘦肉精喂猪。2007年,最高法、最高检和公安部出台司法解释,将用瘦肉精喂猪直接规定为犯罪。从饲养到上市各环节的政府监管也看似严密:生猪运输要有“三证一耳标”,出省要有动物检疫证明,屠宰要在政府指定场所,上市猪胴体要盖章……
但从记者的调查来看,镇、县、省各级的食品安全关卡,乃至南京这样的大都市的动物检疫,都形同虚设,几乎异化为搭车收费。养殖户花钱弄到“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的铭牌,上级来抽检就会有人通风报信。出栏所必需的“三证”,每头猪花2块钱就能搞到。运输途中的动物检疫,检查人员只管收钱根本不看猪,司机用自己的尿代替猪尿做检测。驻屠宰场的检疫人员只核对单据和数量,根本不做检测。拿快速检测试纸一蘸,就能发觉的问题,居然没有一个检查人员做过,食品安全监管全线失守,“牢”根本没有补起来。
事件曝光之后,已经有14个涉案人员被控制,一位动检站站长、一位开票员已被开除公职……似乎我们又在“补牢”了,但这次补的牢真的牢吗?难怪今年两会上王岐山副总理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连称“惭愧,很不好意思”,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
再来说双汇的问题。让人郁闷的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先生,去年还在两会上,针对“三鹿”之后的食品安全检测问题侃侃而谈:我们的卫检人员都要把这种猪(疑似瘦肉精猪)打一个号,重点检查……我们定了一条严格的规矩,如果喂瘦肉精,我们以后永远不跟你合作。我们出去的产品,一定要做到两条,第一个卫生条件符合,第二个安全卫生。我们每年的检验损失大体上在300万到500万,这个损失也很大,我们杀猪卖肉,看着简单,它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然而,双汇所宣称的“十八道检验”,居然不查性命交关的瘦肉精,置消费者的健康于何地?现在记者查出双汇的济源子公司如此操作,有什么理由让公众相信双汇其他的工厂“干净”?让公众郁闷的,不仅是瘦肉精泛滥,我们几乎没有选择——双汇都这样,我们还能信谁?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已经被判无期徒刑,这难道没有触动万董事长吗?我们究竟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食品安全的危局?
现在双汇集团的反应是,责令济源工厂停产自查,并派出集团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相关人员进驻济源工厂进行整顿和处理。一场“补牢”又开始了。只是据中新社的消息,漯河市政府接待办已通知当地各大酒店密切关注记者动向,如有记者入住酒店要及时告知政府接待办。真希望当地政府拿监管记者的劲头去监管瘦肉精。
' />本来,只要监管得力,这些“健美猪”也只能固守栏中,供喂养人自行欣赏。但现实却是,“健美猪”不但通行于市场,甚至还进入了著名肉食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所谓“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自我标榜,如今已成了笑话。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只要每头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为“健美猪”买到号称“通行证”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只要花上一百元打点河南省界的检查站,“健美猪”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
我们总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乃是一件“天大的事”。餐桌上的食品出了问题,用天塌了来比喻一点也不为过。这些年来,地沟油、注水肉、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等连番闹腾,已然把食品市场闹得敏感异常。媒体屡屡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却让我们既无奈又无助。我们可以指责这些问题食品的制售者唯利是图,但我们又不能不吃,也不可能每次在用餐之前都进行一番高度技术化甚至是专业化的安全检查。公众只能被动地相信市场上出售的食品都是安全可靠的——这正是我们之所以需要监管部门的全部理由之所在。
职能部门必须为纳税人履行监管职责以保障食品安全。从监管的角度看食品安全,食品生产者或食品销售者身上是否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担负监管之责的执法人员身上是否流淌着法治的血液。
就以国家对“瘦肉精”的法律监管为例。 2002年2月,农业部会同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了 《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目录》,将“瘦肉精”列为禁用药品,禁止在饲料生产和饲养过程中使用,并将“瘦肉精”列入年度例行监测计划,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要求监管部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2008年,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行的新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中,也明确了对使用 “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可见,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将“瘦肉精”隔绝于食品市场,并非无法可依。至于动物检疫检测制度中,也规定生猪外运必须通过养殖地的检疫部门检疫,获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和五号病非疫区证明三大证明,并佩戴耳标。法律规定明确,制度设计健全,层层监管之下却层层失守,要反思的正是法律和制度的执行。
应当说,在“健美猪”被中央媒体披露后,河南方面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措施不可谓不努力。3月15日当天,河南省及相关地市就已组成调查组赴事发地展开调查,涉嫌使用“瘦肉精”的生猪及猪肉制品也都被勒令全部封存。更严厉的应对是,凡涉及的县市畜牧局长全部停职。
四年前,我曾为当时正闹腾的食品安全事件编了一个段子:“新闻曝光——公众骂娘——政府介入——有所收敛——风头一过——回到从前”。 “健美猪事件”的善后,会不会也让公众产生类似的担忧?
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本应由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及时化解。由媒体曝光之后被动应对,已是监管的失职。而民众所期待的,除了对失职渎职者的追究,更有执法的日常化,这还需时间来给出答案。
(作者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