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既是从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建设党的重大举措,也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要求,蕴涵着丰富的理论内涵。然而时下在基层的一些辅导解读中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片面理解为“通俗化”,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大众化”缘何等同于“通俗化”
“大众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一些同志把它简单理解为“表现形式上的通俗化”,似乎只要通俗易懂就达到大众化的要求了。之所以片面认识“大众化”,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停留于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述。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由此可知,当年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通过中国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这一概括反映我党当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高度,无疑是精辟深刻的。然而时至今日,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已经进一步深化。现在如果我们仍然照搬毛泽东1938年的论述,就难以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就容易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代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是肢解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的同志把“三化”完全生硬地割裂开来,认为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则是解决表现形式问题,彼此并列,相互独立。这种认识显然不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中国化是核心,也是基础和前提,时代化和大众化不能离开中国化而独立存在。“三化”的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和发展,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范和调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具有当代性和通俗性特点,蕴含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容,如今根据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突出提出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化”其实是一种互文关系,中国化蕴涵着时代化、大众化,大众化也必然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不能狭隘地认为大众化就是表现形式喜闻乐见。
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本着一切为了大众、一切依靠大众的原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2009-11-2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及其实现途径
- 2009-11-19刘昀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